投稿邮箱:service@365xczx.com

振兴要闻
云南大关:“背篼图书馆”打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来源:国家乡村振兴局     2023-02-15 12:00:00     【字体: 】    

位于高寒边远山区的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下辖8镇1乡、88个村(社区)、1597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9.02万人,居住有汉、苗、回、彝等22个民族。这里交通闭塞,经济滞后,群众文化活动、教育发展、科技致富等方面较为落后,特别是在不通公路的边远村落,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在此情况下,大关县从县情出发,独创“流动的书香——背篼图书馆”,一批又一批基层工作者、志愿者用他们或坚实或瘦弱的背脊背起背篼,穿越崇山峻岭、风霜雨雪,为大山深处的老百姓、孩子们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用背篼背出了一条扶贫扶志(智)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子,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一、政府主导,精准聚焦,服务需求

推广乡村阅读,建设书香乡村,对培育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为满足不同层次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做实做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大关县多措并举强化“背篼图书馆”建设。

一是政府主导,统筹推进。为确保建设任务落实,2016年,大关县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农村、文旅等22家部门联合组成的“背篼图书馆”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背篼图书馆”各项工作。先后出台《大关县巩固提升背篼图书馆成果、推进扶贫扶志(智)实施方案》《大关县“背篼图书馆”暨留守儿童流动图书室组建方案》《大关县“背篼图书馆”服务队人员安全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等多项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推进方式以及保障措施等。2016年以来,大关县财政累计投入30余万元支持“背篼图书馆”建设。

二是多措并举,建管同步。为更好发挥“背篼图书馆”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乡镇政府推荐和村民小组申报,精心选取14个不通公路、群众分散的自然村为建设点,并组织人员实地调研论证。在策划阶段,服务队通过入户走访的形式,对选定的村民小组及周边村落进行调研,摸清实况,绘制路线,掌握群众阅读需求,编制培训手册,为项目具体实施提供详实资料。组织专家团队精心制定建设内容和管理制度,经过群众需求摸底、专家考察推荐后,为每个图书馆建设点配备700册图书和一个书柜,配置的书籍分时事政治类、少儿读物类、农业科技类和杂志类四种。每个建设点的图书室选在村民小组组长家,图书由村民小组组长统一保管,严格按照《借阅登记本》《图书使用注意事项》和《图书登记表》等规范借阅手续。制定《大关县“背篼图书馆”图书管理办法》《大关县“背篼图书馆”图书员管理工作职责》《大关县“背篼图书馆”财产管理办法》,为每个图书室、每本图书统一编目和编号,并录入大关县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管理。同时建立起图书轮换机制,定期轮换各个“背篼图书馆”的图书,以满足群众对不同书籍的需求。

三是聚焦关键,选点突破。2016年启动“背篼图书馆”建设项目之初,大关县首先选择玉碗镇唯一不通公路的村民小组何家坡作为试点。通过该村民小组的道路山高坡陡,一条不足50厘米宽镶嵌在陡坡上的羊肠小道是何家坡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这里居住着50户人家,多数为苗族,会说汉语的成年人寥寥无几。为破解当地老百姓文化需求难题,大关县将玉碗镇何家坡村民小组作为“背篼图书馆”建设的硬骨头,推动首战攻关。当图书服务工作队背着为老百姓精心准备的图书、学习用具、便携音响等来到何家坡,带领苗族同胞阅读图书、教他们说汉语、唱红歌,得到了当地苗族同胞的高度认可和支持。

四是稳步推进,精准服务。在借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大关县稳步推进“背篼图书馆”建设,先后走进悦乐镇新寨村海坝、悦乐镇大坪村太阳坝等14个自然村,建立起16个流动“背篼图书馆”。“背篼图书馆”工作服务队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留守老人和儿童等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文化服务。比如针对儿童需求,采取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分年级组织阅读的方式,由服务队员指导儿童进行阅读,组织他们开展作文竞赛、互动亲情视频电话、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丰富读书生活、激发读书兴趣;针对青年群体,服务队员利用手中的图书,以知识讲座等的形式,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林果栽种技术培训、政策宣讲等;针对中老年群体,服务队员给他们讲医疗保健常识,开展义诊,教他们唱红歌、跳芦笙舞。服务队在开展送书服务、歌舞培训、知识讲座等活动的基础上,还为村民发放珍爱生命宣传手册、防震避震常识,收音机、毛巾、“母亲邮包”等科普知识和生活用品,为中小学生发放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从安装文化设备到手把手教会使用,从发放“母亲邮包”到开展卫生义诊服务,从歌舞节目表演到同孩子们玩游戏,努力改变贫困地区消极的习惯、风俗、心态和价值观念,有力支持了易地搬迁、产业发展等工作,有效抵制了非法宗教传播行为,让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铸就了一颗“自强诚信感恩”的红心。“背篼图书馆”运行以来,惠及群众逾4000人次。

二、多方参与,建立机制,牢固阵地

为及时将图书等“精神食粮”送到有需求的群众手中,丰富群众文化需求,大关县以党建为引领,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持续推动“背篼图书馆”工作行稳致远。

一是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乡村文化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明确88个村(社区)安排专人负责文化服务工作者,做到公共文化服务有人管、有人抓,为“背篼图书馆”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是部门协同。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县农业农村局等22家单位,根据部门职能职责梳理服务事项共同参与,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功能,有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大力开展送政策、送文化、送教育、送科技、送法治、送医疗等服务,为“背篼图书馆”工作夯实了服务基础。

三是广泛参与。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吸引爱心志愿者积极加入,进一步加强工作服务队伍建设、丰富拓展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功能。政府与社会共建,形成以“背篼图书馆”为主体,各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服务机制,为“背篼图书馆”工作打下了群众基础。

三、健全队伍,强化培训,走深走实

大关县整合各级各部门力量,巩固拓展“背篼图书馆”成果,“背篼图书馆”服务队伍在行走中不断壮大,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健全队伍。以运送图书、扶志(智)宣讲、知识讲座、文化辅导、文艺演出为主要服务内容,组建“背篼图书馆”系列服务队伍。在组建“背篼图书队”上,发动各成员单位身体素质好的工作人员积极报名参加,组建了一支能经受烈日炙烤、能背负沉重书籍、能走陡峭泥泞的背篼图书队;在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上,通过招募志愿者组建,开展扶志扶智宣讲、创文创卫、疫情防控、文明交通、健康义诊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阵地就建到哪里,志愿活动就开展到哪里;在组建“群众文化辅导队”上,按照需求下派辅导人员到乡镇、到村组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培训,通过点对点、人对人的辐射带动,培养更多乡土文化文艺人才;在“组建群众文艺演出队”上,建立文艺演出人才库,加强文艺演出人才的培养和文艺演出节目的储备,在开展背篼图书馆活动服务的同时开展不同范围、不同类型的文艺演出活动。

二是强化培训。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对服务队人员分批次进行培训,对图书如何背运、图书室如何运营、宣讲什么内容等进行培训,让服务队工作人员认清意义,掌握方法,建立联系。不定期对服务对象开展回访,服务队工作人员及时汇报回访成果,反馈意见,促进“背篼图书馆”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四、夯实基础,汇集资源,拓展服务

依托“背篼图书馆”,组织开展党的政策理论知识培训、传达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将群众的思想意识和对党的信仰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经过几年实践,在激发群众阅读热情、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基础带动。2017年以来,为“背篼图书馆”配备书柜16个、图书9000册、期刊1520册、收音机151个、电视接收机151个,大量生活日用品、学习用品等;为9个乡镇文化站配备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电脑99台,单反照相机9台。通过送知识、送技能、送文化、送培训、送政策、送服务、送自信,充实了高寒边远贫困村寨群众的“文化粮仓”,改善了村民阅读条件,激发了村民的阅读热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典型发动。把“背篼图书馆”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结合文明乡(镇)、文明村(社区)、文明家庭创建,丰富和拓展“背篼图书馆”年度工作计划,充分发挥“背篼图书馆”面向基层,深入群众的优势,在行走中宣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激活精神文明建设“乡村细胞”,在借阅中推荐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图书,持续丰富拓展“背篼图书馆”服务范围,推动农村移风易俗走深走实。

三是服务推动。以“背篼图书馆”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载体,统筹各乡镇各部门专业技术力量,有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大力开展“荐读、领读、解读”活动,送政策、送文化、送教育、送科技、送法治、送医疗等服务在“背篼图书馆”参与带动下有声有色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扫码访问本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