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一首古老民谣唱出长期困扰着忻州市河曲县的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作为山西省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忻州河曲县,再度走出迁徙之路,而这次,是搬向安置区幸福小区的搬迁路,更是走向“幸福”社区的幸福路。
河曲县幸福小区位于县城新城区,周边城市干道通达,占地132亩,总投资2.5亿元,建设住宅1484套,是该县最大最集中的易地扶贫搬迁区,搬迁户来自全县11个乡镇155个村,安置人口达到1851户5049人。近年来,河曲县围绕“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可融入”的目标,构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公共服务体系,把幸福小区打造成了群众安心满意的“幸福”社区。
一、公共服务同步建,“好房子”里过上“好日子”
河曲县超前谋划,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与安置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为群众提供高质量、全覆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让搬迁群众在“好房子”里过上“好日子”。
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硬保障”。社区配套建设了室内223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设有“一店一市三中心五室”,分别是综合便民服务店、爱心超市、2个党员群众活动中心、社区居民议事中心以及卫生室、心理辅导室、图书室、矛调室、法律咨询室等集学习、娱乐、健康、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服务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活动场所。社区配建有全县最大的农贸市场,为群众提供丰富便捷的购物渠道。新建2轨制幼儿园,高标准配备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保障随迁子女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设立派出所一个,组织警务力量进行常态化巡逻防控,开展平安建设、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确保幸福小区治安秩序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强化党建引领,新服务展现新气象。幸福社区安置的5049人中,有173名党员。针对搬迁人口多、“人多、事杂、心散”的问题,幸福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统领各项服务取得实效。一是完善组织架构,实现网格服务。河曲县抓住“党建引领”这个核心,由干部、退休人员、公益性岗位三类人员组建幸福社区党委班子,建立完整的党组织架构。在社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下设3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形成“社区党委—社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居民”的网格管理格局,党员在提升文明素质、带动劳动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二是乡镇社区共同管理,提供多重服务。幸福小区由迁出乡镇、安置社区共同管理,为搬迁群众提供装修、入住、就业、社区服务、心理疏导等“五包”服务。通过党员进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实现包联服务全覆盖,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逐步形成共治共建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活动,为搬迁群众提供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1157人次。充分利用社区议事活动,深入社区征求意见和建议103条,帮助社区居民排忧解难87人次。三是整合服务类别,实现高效服务。在社区服务上,整合社区服务项目,细分为3种,明确服务类别“立即办理、代为办理、指导办理”,规范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坚持“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提高社区服务效率。四是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幸福社区党委班子将移风易俗贯穿到日常工作,开展“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最美新娘、最美儿女、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建立爱心超市等一系列活动,通过积分改变习惯,通过习惯改变生活,让群众实现物质与思想同步脱贫。
二、“五个一批”促就业,实现“安居”又“乐业”
幸福小区脱贫人口多,社区党委通过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确保每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增收。一是新建一批车间,门口就业。2018年初建成的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基地,100多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紧邻幸福小区建设的扶贫农业产业加工园区,解决了240人的就地就近就业问题。二是开发一批公岗,安置就业。新增水利水保专业队、造林专业合作社、社区岗位、城镇岗位等9种公益性岗位,简化招用程序,托底安置230名搬迁群众受益。三是外出一批务工,转移就业。幸福小区成立了就业服务站、公益事业服务站,专人负责提供职业指导、岗位信息推送、就业岗位对接等精准就业管理服务,1435名有劳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四是培训一批持证,技能就业。结合搬迁群众培训意愿和市场需求,举办了实用性高的特色小吃、母婴护理、缝纫编织等技能培训,为通过考核的搬迁群众颁发证书,同步推荐就业岗位,207名搬迁群众通过技能培训走上致富路。五是扶持一批创业,自主就业。对有一技之长、有创业想法的搬迁群众,专人入户给予创业指导、信贷扶持、场地等政策支持,例如在社区新建的农贸市场中预留创业摊位,引导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实现了每户有劳搬迁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的目标,切实保障了搬迁群众搬迁后基本生活和后续发展。
同时,社区还通过入户走访、微信群发、广播宣传等方式,积极推送就业招聘信息,每半月发放1次《培训就业服务手册》,为未就业搬迁劳动力家庭每月推荐3次就业岗位信息,通过信息共享、入户调查等方式,帮助脱贫户提供了350条就业信息和170个就业岗位,助力搬迁群众就业致富。
三、衔接融入防返贫,下好公共服务“一盘棋”
为了让群众既能搬得出,还能留得住,河曲县全力下好低保衔接、防止规模性返贫、引导群众融入三步棋,写好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大文章。
做好低保衔接,下好“过渡棋”。为帮助搬迁群众实现从农村到城镇的身份转换,衔接好“两种利益”,河曲县制定搬迁群众原有耕地、林地的承包权、经营权、使用权在迁出地延续保障的政策,在全省率先实现将原农村低保直接转移接续为城市低保。
引导群众融入,下好“长远棋”。社区党委、社区居委、社区物业加强协调共同发力,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由社区党委牵头,完善社区“两委”会议、党员会议、社区居民会议等决策程序,做到社区的事情社区议,搬迁群众全程参与,做到事前把关、事中监督、事后追踪。社区党委充分利用“居民议事制度”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议事协商,将社区居民议事中心打造成协调机构、参与平台、维权阵地、政策窗口,让搬迁群众享有社区知情权和参与权。目前通过居民议事中心已经调解了社情民意纠纷13起,提出并整改了5个社区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问题,极大提升了搬迁群众融入度。
防止规模性返贫,下好“关键棋”。搬迁群众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要群体,集中安置区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点区域,因此做好返贫监测工作至关重要。迁出地与迁入地政府双向发力、承担同等责任,社区党组织、驻点工作队、迁出地乡镇干部齐抓共管,每月开展常态化摸排,每季开展1次集中摸排,并对重点对象进行规律性家访。县政府、行业部门、社区三方联动,定期调度。县政府每季度组织召开1次调度会议,行业部门每月开展1次分析盘点,社区每月集中研判群众困难情况,落实帮扶服务,化解返贫风险。
下一步,河曲县将围绕开发式帮扶和政策性兜底保障两方面后续扶持重点内容,充分引导、激发搬迁群众主体意识,发挥搬迁群众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动性,让易地搬迁社区的公共服务优势发挥的更好,为巩固“五好社区”成果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