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来说,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和“五大振兴”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翁牛特旗乡村振兴新篇章。
翁牛特旗广德公镇官井子村航拍图。
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科学谋划统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村牧区现代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深刻理解把握其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不断增强推动落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扛牢扛实政治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我们必须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扛牢扛实政治责任,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坚决把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落到基层、落到实处。
二是夯实基础、守住底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持续巩固提升,不断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三是全面谋划、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振兴,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推进,强化规划引领,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短期、中期、长期的空间规划、产业规划、村庄规划等,做到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宏伟蓝图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
坚持产业振兴是首要任务,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发挥致富减贫作用,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们将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放在乡村振兴首位,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是做好肉牛养殖文章。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治理科尔沁沙地,按照“草畜平衡、封育禁牧、少养精养集中养”的发展思路,推进全域肉牛养殖,完善社会配套服务体系,促进肉牛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旗肉牛存栏将达到50万头。推进林下种植、养殖特色产业,让生态效益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富民。
二是做好农田改造文章。逐步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围绕解决好“怎样做通群众工作、种什么、谁来种”三个关键问题,在西部乡镇大力推广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种植藜麦、大豆、谷子、荞麦等主要特色农作物,积极培育壮大农业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提升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保障农民收益和粮食安全。“十四五”期间全旗将完成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50万亩,实现亩均增收700元以上,户均增收1.3万元以上,让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土地贫瘠分散、收益低、农民增收不可持续的问题。
三是做好农畜产品加工文章。强化与北京市通州区的帮扶协作工作,深化与宝武集团、中钢集团的定点帮扶工作,依托内蒙古赤峰农畜产品开发区,围绕中粮、恒都等行业领军企业,做大做强“猪牛羊薯菜糖”的精深加工产业,形成链条完备的产业体系,让“企业+合作社+农牧民”形成利益共同体,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四是做好农旅文旅融合文章。聚焦全域四季旅游,推动玉龙沙湖、红山湖、灯笼河草原、西辽河源头等核心景区和特色村镇建设,建设串联核心景区的300公里沙漠生态旅游大环线,打造全国知名沙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示范区和龙凤文化旅游目的地,打响“龙凤故里心灵之旅”品牌,让农牧民融入其中、增收致富。
五是做好品牌打造文章。大力推进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培育“翁牛特牛羊肉”“翁牛特荞麦”“翁牛特奶制品”“翁牛特杂粮杂豆”“红山稻”等“赤诚峰味”区域特色品牌,把翁牛特旗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实现由农牧业大旗变成农牧业强旗。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农村牧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我们将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乡村振兴,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做好农村道路、安全饮水、防汛抗旱、房屋安全等农村牧区群众关注度高的民生工程,有针对性地实施好一批水、电、路、气、物流等方面的重点工程项目,推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围绕特色种植养殖、农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加大对1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7个“三变”改革试点村资金投入力度,全力
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乡村振兴示范嘎查村。
二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升农村牧区教育质量。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农牧民外出务工就业,促进产业吸纳充分就业。统筹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农村牧区卫生意识、疫情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积极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工作,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牧区物流网络,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建设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
三是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和农牧民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十四五”期间预计完成1.5万户厕所改造。逐步完善全旗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在苏木乡镇间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垃圾填埋场,解决农村牧区生活垃圾处理难的问题。推出“政府主导+农户参与+市场运作”的地膜回收利用新模式,积极推进全旗80万亩2950吨的地膜回收利用。
四是持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提振农牧民群众精气神。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培育良好家风、塑造淳朴民风,让文明新风厚植于广大农村牧区。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夯实基层基础,真正让乡村振兴富民惠民,增进民生福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强有力的领导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党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职能作用,把党管农村工作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持续夯实嘎查村党组织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抓好嘎查村“两委”班子和党支部建设,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安全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是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引导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继续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工作机制,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三是健全人才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全旗229个嘎查村党组织书记、231支驻村工作队、7699名农村牧区实用人才作用,共同想对策、找路子、跑项目、谋产业,让各项惠民政策落地见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坚持培育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着力优化环境,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队伍。
四是改进作风、狠抓落实。树牢“以实绩识别干部,凭实绩使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重在基层、重在末端,坚持说了就干、干就快干、干就干好,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把责任落实和工作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继续实施嘎查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分片区、分档次提级考核,健全完善容错纠错、关心关爱工作机制,真正把那些能吃苦耐劳、干事担当,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干部发现出来、使用起来,激励广大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壮筋骨、见世面、长才干。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