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ervice@365xczx.com

振兴之路
云南西双版纳州:富美乡村入画来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3年第04期     2023-02-18 11:00:00     【字体: 】    

彩云之南,雨林秘境。走进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千里乡村、万亩沃野,神奇的热带雨林风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无不令这颗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熠熠生辉。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积极探索富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第41页-33.PNG

景洪市基诺山乡的茶园里绿意盎然,村民正忙着采摘新茶。

“一片绿叶”托起“直过民族”致富梦

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几乎不被外人所知的村落——基诺山乡巴来村。沿着盘山公路深入基诺山乡,被茶山环抱的巴来村小普希村民小组在云雾中若隐若现,15户院落鳞次栉比排列在山间。从瘴疠蛮荒之地变为绿水青山之境,直过民族脱贫奔小康、一步跨千年的传奇故事在这里精彩上演。

“2012年以前,闭塞、落后、贫困是小普希的真实写照,房屋年久失修、道路泥泞不堪、经济收入低下,全村15户居民都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巴来村党总支副书记白春国介绍道,“如今,迈向富裕的新生活,这都是党和政府带着群众一步步干出来的!”

基诺山古称“攸乐山”,海拔高、日照充足、空气湿度大,当地出产的茶叶品质优良。基诺山乡大力发展茶产业,通过成立茶叶协会,实现从茶园管理到加工制茶,再到推广营销和品牌打造的全流程再造,同时组织制茶能手外出考察,学习茶园管理、茶叶精加工等技能,擦亮了“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首”金字招牌,而小普希也乘着乡里茶产业发展的东风,将生态茶园建设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带领村民签订茶叶共管协议,走上依托茶产业增收的新路子。如今,在企业带动下,小普希茶叶品质和产量大幅提升,生态茶价格跃升至200元/公斤,古树茶价格甚至超过2000元/公斤。

为助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21年,云南基诺生物多样性半山酒店项目落地小普希村,秉承“智能化互联网+”结合“生态酒店”理念,打造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宿文旅创新样板。配合好项目建设的同时,村民又顺势发展起乡村旅游,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邀请乡贤回乡编制规划,家家开设了制茶作坊和农家乐。

“以前穷,织布是为了有衣服穿,现在是为了展示基诺族文化,还有游客专门开车到村里来学染布、织布,这让我对文化传承充满信心、干劲十足!”村民木丹丹是第六批景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植物染色传统技艺”传承人,她通过传承挖掘基诺族传统的纺、织、绣、染等手艺,在村内开设基诺丹青体验园,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由她制作的纯手工染织砍刀布,远销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等地。

“一方稻田”绘出美丽乡村新面貌

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素有“滇南粮仓”“鱼米之乡”之称,紧挨着村寨的稻田里,由彩色水稻组成的国旗等图案编织的田园美景,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一些村民抓住商机,经营起特产小店。

“我们店一年下来,单是卖大米就有10多万元的收入。”村民玉楠儿经营的勐海香米“云西傣香软米”是云南六大名米之一,远销北京、上海、浙江、广州等地。

曼恩村通过全面推行“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小田变大田”连片良田改造,不仅实现灌溉便利,而且率先实现机械化耕种。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曼恩村土地增加到1.8万亩,增长2.73倍,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有了稳定来源。依托当地人文景观,该村先后打造曼拉、曼杭混等一批美丽乡村,加大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省内外争相前来参观学习的示范典型。

近年来,曼恩村以坚实有力的基层党建推进乡村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续写新篇,产业好、生态好、乡风好、治理好、生活好绘就了“美丽曼恩、幸福家园”的小康画卷。

在勐遮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曼恩村通过实行村寨管理大家一起议、村寨治理大家一起抓、村寨环境大家一起管、村寨文明大家一起创的“四个一”工作法,让原来“虽有楼房鸡乱飞、进村就把臭气闻、邻里矛盾纠纷频发”的小村寨,华丽变身为人见人爱的美丽宜居乡村。

曼恩村各党支部利用土地资源、技术资源、产业资源,采取“党支部+协会+群众”“党支部+企业+协会+群众”“党支部+N”的方式,办茶厂、米厂、体验制作手工艺品等,形成了以传统产业为主,建筑业、餐饮业、加工业、运输业等多业并举、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

“我们现在的变化,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规范有效的制度、得益于各民族团结一致的凝聚力。”曼恩村党总支原书记岩帕激动地说。曼恩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3250元增加到现在的2万余元。

第43页-34.PNG

在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傣族姑娘在丰收的蜜柚林中采摘累累硕果。

“一颗香柚”结出群众幸福甜蜜果

丰收季,在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漫山遍野的柚子垂满枝头,空气里弥漫着阵阵香甜。果农穿梭林间,忙着采摘成熟的果实,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来,城子村紧扣“产业兴旺”这一乡村振兴关键词,依托“党建+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党建+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柚子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创业就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柚香四溢”的增收致富路。

“我们村党总支拿出30余亩集体土地做柚子种植试验田,发现试种效果不错,便动员全村13个村民小组922户种植了4000余亩,有合作社托底,销售价格从原来的五六块钱每公斤增长到现在的10多块。”

勐腊勐仑景回赛豪种植专业合作社主任波燕亮介绍说,在合作社的指导和支持下,特邀农技专家对村民开展修剪、管理、施肥等种植技术培训。如今,当地柚子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年产量达2500余吨,实现经济效益1500余万元。

“驻村工作队队员教我们如何在线上卖柚子,带着我们注册网店、开直播,我们现在不仅不会发生农产品滞销,销售价格还是之前的好几倍。”城子村二组村民波温安说。为打开销售渠道,驻村工作队组织村民开展网络销售培训,通过“直播带货”形式来推销特色农产品,“勐仑柚子”品牌效应逐步形成。

以果为媒、以节为缘。城子村每年还举办“柚子网络文化节”,现已举办至第五届。评委根据柚子的外观、气味、重量、口感等标准现场评分“选美”,一方面有利于找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扩大了“勐仑柚子”的影响力,有效助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

城子村深入谋划一批可看、可玩、可赏之地,围绕“勐仑追歼战遗址”建设“红色文化基地”、村史馆以及村级观景台,引导村民新建民族特色美食餐馆、手工作坊和景观民宿。自建成以来,新增农家乐30多户、客栈20多家、商铺50多家、游客购物点3个,到村里游玩的客人络绎不绝,特色产品供不应求,农家乐座无虚席。村民依夯罕抓住先机,在家门口开起了餐饮店,手抓饭、香茅草烤鱼、傣味烤鸡等傣家传统特色美食倍受游客青睐,月收入可达6万元,真正吃上了“旅游饭”。

“我们将继续以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抓好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深入与植物园资源共享,努力推动A级旅游景区创建,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旅游链条,让村民持续增收,生活更美好!”提起城子村的未来发展蓝图,村党总支书记刀章明充满希望地说。

(供稿单位: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


扫码访问本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