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下楼种棚、晚上电商直播”,已成为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村民生活的常态。
上世纪80年代,耿店村因交通不便、产业匮乏导致人口流失严重,村庄空心化,种地找不到人。自1996年建起第一座蔬菜大棚,经过20余年的发展,耿店村彻底摆脱了发展困境。如今的耿店村,建有高标准蔬菜大棚700余座,户均3.8个;村民年人均纯收入4.6万余元,村集体积累资金超过3000万元。
耿店村建设的700余座高标准蔬菜大棚,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建起合作社 产业发展增动能
旭日初升,耿店村也热闹起来。
蔬菜大棚里,村民忙着打理、采摘蔬菜;村主干道上,一辆辆三轮车满载着各种蔬菜驶进交易市场。
村民耿付达将4筐青椒交到市场质检处,通过农残检验后,过磅、分装,随后被装进贴着“耿店”商标的货箱内。两个小时后,它们将被摆放在附近商超的货架上,中午即可端上当地市民的餐桌。
耿付达说:“以往我们自己种菜自己卖。菜贩子来收菜,村民得陪着笑脸,价格、分量全凭人家一句话,稍微争辩几句,人家就不收了,我们就得拉着菜跑到邻村去零卖。现在加入了合作社,有了自己的商标,蔬菜价格也有保障。”
耿付达所说的合作社,是指耿店村党支部领办的绿冠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起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颇为感慨:“乡亲们一年到头辛勤劳作,汗珠子摔八瓣儿却挣不着几个钱,必须改变被动等收菜的现状。”经过多方考察,耿遵珠提出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想法,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讨论后,耿店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深耕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2008年,绿冠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运营,合作社有效规避了分散经营潜在的种种风险,当年效益就翻了一番。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壮大,合作社运营模式不断优化创新,农户不仅获得了土地流转费,更有入股分红、工资收益,迈出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抱团发展的关键一步。
“我种了十几年辣椒,原来一亩地就产15000多斤,经过专家讲解管护技术,现在一亩地产量能到20000斤。”村民耿法军说。
目前,耿店村合作社已经发展社员300多户,带动周边村500余农户共同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实现销售收入3800多万元,社员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
依托智慧农业 种菜更有科技范儿
在耿店村蔬菜产业示范园的玻璃温室大棚内,吊在架子上的番茄苗达12米高,被称为“番茄丛林”。在这里,番茄生长不需要土壤,椰糠代替土壤成为生长基质,智能数控设备根据蔬菜生长情况,结合阳光、温度、湿度,持续不断地将营养液注入基质内,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营养。这种种植方式不受季节、气候影响,随时播种,一茬圣女果采摘期达半年,亩产更是超过3万斤。
在科技支持下,耿店村4个玻璃温室大棚和34个双模双面日光温室里,西红柿、水果黄瓜、辣椒等蔬菜已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蔬菜成熟采摘期,占地20亩的温室里却只有五六个人在忙碌。耿遵珠说:“整个种植过程都是靠大数据和电脑来管理,通过24小时监控作物生长数据,据此测算进行精准施肥,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能避免土壤板结化。”
在耿遵珠看来,以往种地靠天吃饭,现在蔬菜大棚向科技要效益。他进一步解释说:“玻璃温室大棚的番茄亩产是露天种植的5倍,每斤的价格还能高上0.5元钱,增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蔬菜产业示范园的玻璃温室大棚是耿店村探索智慧农业的有益尝试。按下开关,自动卷帘机缓缓将大棚上的保温棉被卷起;40厘米宽的轨道铺在百米长的大棚里,百十斤蔬菜一个人拉起就走;智能防虫灯一亮,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滴灌设备铺到每棵秧苗的根部,节水又省力……村民耿付建说:“这是我们村种大棚的标配。”
村民眼中的“标配”其实是合作社在多年发展中总结经验、加强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的体现。合作社发展初期,村民刚种上的菜发生黄叶死秧,合作社就帮忙联系技术人员上门指导;蔬菜集中上市,量大价低,村民心急泄气,合作社就想办法延长生长周期,指导大家错峰生产。一年下来,菜农急、合作社也急,合作社决定下大力气对蔬菜大棚进行标准化改造,加强管理与科技应用,这一举措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家一共有11个大棚,借助科技种田的手段,只需要十来个人就能管得过来,一年收入超过60万元。”耿付建说。
在耿店村,农户自种大棚与合作社托管大棚、蔬菜产业示范园共同构成了当地蔬菜大棚产业发展的格局,未来这里将成为集智能化生产、自动包装物流、高科技农业展示、农业科技培训与推广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
耿遵珠说:“我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把村民的高标准大棚都建成示范园,鼠标一点,啥都不用管。那时候大家可以腾出精力在黄土地上再干一番事业,过上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
耿店村村民在蔬菜大棚里采摘西红柿。
延长产业链 提升附加值
耿店村有一处小型植物工厂,那里不仅有适宜的温度、湿度,就连二氧化碳浓度也是被精心测算好的,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温床”的育苗室。因为苗株决定了收成的70%,所以育苗室是耿店村蔬菜种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自动恒温育苗床上,黄瓜、西红柿幼苗刚刚吐出三五片嫩芽,空中喷灌设备在轨道上滑过,细细的水珠均匀地洒落在叶片上。村民曹有忠端着托盘,将这些幼苗轻轻放到三轮车上,这是他刚刚领到准备回去栽种的种苗。不出一个月,这些幼苗便可以在曹有忠家的大棚内开花坐果。
距离育苗室不远处的冷链物流加工车间内,预制菜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转。2022年,耿店村合作社抢抓预制菜发展机遇,投资近1500万元建设了两条年加工蔬菜量达3万吨的预制菜生产线。这些预制菜将通过冷链物流平台和蔬菜交易市场销售,变“菜篮子”为“菜盘子”。
从智能化育苗场、试种试验基地,到蔬菜大棚、专业合作社,再到蔬菜批发市场、预制菜加工,耿店村的蔬菜产业链正在向上游与下游同时拓展,形成一条完整的蔬菜产业链条。
“我们算过一笔账,通过建市场、应用新技术,再到预制菜等举措,每亩蔬菜能多卖5000元。”耿遵珠说。
出了大棚进市场,如今,耿店村的菜农们很忙碌。耿店大集、蔬菜交易市场里人头攒动,作为十里八乡最热闹的集市,这条长600米、宽30米的南北大街,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菜客商以及蔬菜经纪人,尽管有南腔北调各种口音,但主角却始终是耿店村的菜农,他们手中的新鲜蔬菜和预制菜,按标准划分产品等级,明码标价。“在家门口就能卖上好价钱”,村民曾经做梦都不敢想的日子早已成为现实。
夕阳西下,热闹了一天的耿店村依然没有平静下来,菜农们又干起了“新农活”。“螺丝椒肉质鲜美,能做调味料,也能做菜吃,地道的耿店特产,爱吃辣的朋友们赶紧下单了。”村民曹有忠和妻子吃完晚饭便打开手机直播带货,夫妻闲聊间,上百斤螺丝椒就销售一空。
“用产品说话,靠双手赚钱”,在耿店村村民的心中,这样的日子过得很踏实。
(作者单位分别为: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农业农村局、山东省聊城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