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围绕“能人带动、产业发展、环境优化”等三个方向持续发力,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实现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选优育强,提升乡村治理动能
将党建引领层层贯穿基层一线,致力于选好能人,打造乡村治理领头雁方阵。好中选优强带头。严格按照“双好四强”标准,拓宽视野选、不拘一格用,遴选储备村(社区)后备干部812名,96%的村(社区)两委实现“一肩挑”,选出45岁以下村级主要负责人100名、30岁以下占20%,使“带头人”真正能够成为推动发展的“火车头”。严管厚爱相结合。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出台全市首个村(社区)常职干部管理办法,将工作实绩与报酬、奖惩、任用直接挂钩。创新村级党组织书记年度目标考评和实绩管理方法,实行提级监督、末位淘汰,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去年,巴州区表扬了首届村级“担当作为好书记”10名,选聘了5名品行好、能力强的村(社区)书记进入公务员队伍,同时调整不胜任的乡镇和村主要负责人6人,激活了一池春水。立体培养强三育。实行政治化育、作风教育、能力培育“三育”并举,统筹下沉培养力量,区委书记带头领办“头雁领航十百千”书记项目,常委班子主动联系14个后进党组织,区级部门和乡镇的党组织书记认领党建项目88个,各级领导和干部认真履行了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政治责任。两年来,村级“带头人”队伍实现了蝶变。全区84名村级党组织书记被选为区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53个村(社区)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等省级以上表彰。
兴好产业,夯实乡村治理基石
以振兴农业产业为关键,增强群众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造血功能、促进产业兴旺。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商贸服务农业,打破区域界限,统筹推进北部茶旅融合、中部道地药材、南部粮畜种养“三线”建设。按照“地缘相近、产业相同”组建产业党建联盟和片区联合党委22个,构建“区委常委挂、区级部门帮、乡镇干部包”的产业服务责任体系,探索“国有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N”的联农带农机制,创新组织联系、产业联营、监管联动、纠纷联处、治安联防“五联”产业园区治理模式,推动产业发展更稳、群众增收更快。2022年,成功建成省级五星级农业园区和一批市级星级园区,辐射带动农户7万余户,人均增收5300元以上。经营主体拔节成长。抢抓中央挂职项目、省直部门定点帮扶、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等契机,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设立产业专项发展资金、产业扶持基金、信贷分险基金,帮助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资金周转难题,增强经营和带富活力。2022年,新增“三产”融合实体300余家。“义乌巴州双循环商贸服务体系全域覆盖”的做法,获得四川省委书记肯定。集体经济做大做强。鼓励村级党组织书记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整合资金2550万元,精准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掉边掉角村、重点帮扶村,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兴产业、办实体等方式实现集体增资。2022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翻了近两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8年脱贫摘帽时增加了59%,比2020年全面小康后增长了20%。
抓好善治,优化乡村治理环境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充分发挥群众乡村振兴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重塑治理架构。完成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乡镇由22个撤并为16个,421个村(社区)整合为296个,优化两级班子员额配置,下放行政审批权和执法权169项,规范设置“六办一所四中心”,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架构不断完善。充实治理力量。创新“10分钟吹哨、20分钟报到、30分钟上岗”的党员集结机制,2万余名党员干部下沉村(社区),参与到疫情防控和促进发展中,统筹司法、执法力量,组建人民调解团队,从源头上化解各类纠纷,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组织温暖和依靠。融合“三治”管理。坚持自治强基,做好以聚居点为主的农村“五微三化”微治理,通过“问榜会”让人民监督权力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突出法治保障,完善村级事务“事前审查、事中核查、事后倒查”机制,防止“拍脑袋”决策、凭经验办事。织密“雪亮工程”天罗地网,坚决严惩宗族恶势力和“村霸”等黑恶势力,创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省市级“六无平安村(社区)”81个。注重德治教化,整治大操大办、推进移风易俗,清廉政风、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浸润巴山。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晏阳初讲堂,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更加坚定。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营造出百姓安居乐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发展环境。
(供稿单位:巴中市巴州区乡村振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