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岚皋县城出发驱车不过10分钟,便到了岚皋县城关镇水田村。水田村有7个村民小组430户1279人,有耕地面积960亩。近年来,这个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村,不仅将所有的耕地一点不落种上了粮食,而且不断优化作物种类,加大技术支撑力度,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带动群众增收。
8月29日,水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大明介绍,村里今年一共种了800亩油菜,下余160亩全种植的早玉米和土豆。油菜收割后,又种上了玉米、大豆,人、地都不闲。
“我们算了一笔账,平均每亩油菜可以收500斤油菜籽,每一斤油菜籽可以榨三分之一斤菜籽油,按15元一斤的价格计算,一亩下来就是2500元的收入,相比玉米一亩800斤干玉米粒,1.5元一斤的价格,收入翻了番。”唐大明说:“这还不算活儿账,平均种一亩玉米比种一亩油菜要多3个活。”
为防止油菜出现大面积倒伏,水田村在油菜抽薹开花期前就组织村民搭架,将3至4株油菜绑在一起,牵缚在架上。
8月29日,岚皋县城关镇水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大明(近)与村里的信息员一道查看油菜收割后种植的玉米长势情况。陈延安/摄
玉米、土豆、大豆、蔬菜也得种。“吃起来方便,也放心。”今年79岁的水田村5组村民年友兰,每年都要种四五亩玉米、土豆,一两亩油菜,收割后秸秆还田,成为下一季作物的底肥,“所以种的东西吃起来都很香甜。”
如今在水田村,也在更多的村,人们不再是只看产量甚至收入,更盯着生态、品质和健康。“吃得健康,身体才能健康,这比多挣点钱,更重要。”村民李德满告诉笔者。
李德满今年58岁,家住水田村3组,一家5口人,儿子、儿媳、孙子一直在县城上班和上学,家里就他和老伴。
8月29日,岚皋县城关镇水田村3组村民李德满(右)将自家榨的菜籽油倒入盆里准备使用。陈延安/摄
“我家是老油坊,解放前就是榨油的,你看门前那个碾子,就是当年碾油用的。”李德满告诉笔者,今年他已经榨了10万斤菜籽,加工费每斤三毛五,他挣了2万多元。
村里还有两家榨油坊,榨油量也都与李德满不相上下。
“好卖得很,都是提前就下了订单的。”今年70岁的3组村民陈星美说,自己种了3亩油菜,榨了500斤油,卖了400斤共6000元,都是让县城里的人来一车就拉走了的。“油饼可是个好东西,作为追肥,与玉米、油菜、土豆秸秆还田后的底肥一配合,那真是种啥长啥,美得很。”陈星美说。
油菜也是个“好看经济”。水田村就是这样,每到二三月份,油菜花就开得旺盛,加上蝶舞蜂飞,桃红柳绿,成为一幅美不胜收的风景,吸引人们竞相前来赏春打卡。
村民屈天兵抓住了这个商机,在自己家里开了一家农家乐:“本着薄利多销,每月能有三四千元的纯收入。”
唐大明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全村1279人,有300多人外出务工,有200多人在村境内六七个厂干活,有200多名学生,其余500来人就在家种地,也就是每人都有事干。
唐大明的愿望还不止于此。他想下一步组织村里年轻妇女参加月嫂、家政等技能培训,小伙子参加水电工、木工等技能培训,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位在家里也能拿到高薪的人。与此同时,他还准备从明年开始,不光种植黄花油菜,还间作上红花、白花油菜,让田园成景,发展乡村旅游。
“进了城后才知道,走过千山万水才明白,实际上最美的风景是庄稼。”今年52岁的水田村村民徐英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