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对以产业协作为主的东西部协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省边疆民族地区由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起步晚,在前期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产业协作的效用发挥仍需增强。
优势互补的效果仍不突出
帮扶项目规模小,西部“有产品”“有劳力”与东部“有市场”“有岗位”的优势互补效果不突出,缺乏对本地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全面思考。一是主导产业发展层次错位,产业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不足。东部地区侧重高新科技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对外贸易和休闲旅游业等,西部民族地区多围绕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展开,以一二产业相互带动发展为特征。在产业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对东部企业缺乏足够吸引力。目前帮扶项目主要集中于传统农业,以扶持本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二是帮扶项目散、发展规模小,难以形成集约化管理和规模化生产。三是消费产品供给不足不精,东部消费市场未能有效突破。从事农产品生产多为小微企业,偏重追求短期效益和直接利益,缺乏针对性产品的开发,缺乏精深加工产品,价高质劣、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产业人才储备仍不充分,支援领域需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的支援体系还有待加强完善,对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仍不显著。
通过东西部产业协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精准谋划,增强产业协作的互补性。一要扩大合作规模,拓宽合作渠道。拓展经营合作主体类型,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聚人聚力聚气作用。利用好援助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研判能力,以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导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链、完善协作双方利益链,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二要统筹项目布局,改善营商环境。项目选址上突出资源开发便利、人力资本充足、销售渠道畅通等特征,增强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优先满足项目用地、物流运输、融资渠道、政策扶持等需求,推动重大项目快速落地。
深化合作,找准产业协作契合点。一要建立沟通平台,为东部企业调整运作模式提供宏观政策解读、资源禀赋展示、劳务人员等信息。二要围绕消费需求推动产品创新。结合民族特色及文化属性开发特色消费产品,扩大产品在东部市场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拓展产品由施援地向周边市场辐射的渠道,进一步扩大销售范围。三要持续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机制。加大推广宣介力度,将线下门店建设与电商平台相结合,确保产品与市场对接渠道直达畅通。重点加强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确保产品供给数量充足、质量稳定。
提质增量,畅通人才互助共享途径。一要提升东西部产业协作人才效用发挥。以产业多元化、产品精深化发展为导向,重点选派懂技术、会经营、善传授、爱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下沉西部民族地区基层,确保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二要借力培养本地职业技能人才。探索东西部两地职业院校的联学共建模式,根据双方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来援助培养专业型人才。三要建立完善劳动力“走出去”机制。建立劳动力外出务工意向及岗位用工需求动态监测机制,坚持以岗定训、订单培训,实现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与就业岗位合理匹配。
【作者:韩斌,作者系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省情和资政研究院院长;作者:李曦淼,作者单位: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民族和文化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