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时节,秋色烂漫。秦岭深处,万山红遍。走在商山脚下,瓜果飘香扑面而来。漫步洛河岸边,丰实遍野映入眼帘。一帧帧喜人的丰收图景,折射出农行陕西省分行助力山区乡村振兴的神来之笔;一幅幅醉人的美丽画卷,诠释着农行陕西省分行情系服务三农的大爱情怀。多年来,农行陕西省分行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耕耘三秦大地扶贫路上书写着初心使命,为支持商洛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农行方案”,倾注了“金融动能”,以优异的业绩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满意答卷。
用“金融活水”浇灌致富产业
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仍要坚持精准发力,科学发展优势产业,有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位于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金米村,就走出了一条木耳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2018年底村里打电话让我回乡种木耳,我当时心里也没底,让我投资我也没钱,通过多次沟通,我2019年初回来种木耳,刚开始种的露天木耳,由于管理困难,收成不稳定,第二年改种成大棚木耳。其间遇到过资金困难,农行工作人员上门服务讲解贷款政策,我以为贷款会像以前一样需要考核、审批比较麻烦,没想到三两天钱就捏到手里了。”金米村二组村民肖青松说道。
目前,肖青松承包了5个大棚,种植菌棒5万个,从农行获得贷款16万元,年收益5万元左右。除了木耳种植,他还像金米村其他村民一样,开起了农家乐,收入也是节节升高。
为了支持金米村做大木耳产业,农行柞水县支行积极行动,整村逐户采集客户信息,先后将120户农户认定为“信用户”,累计为28户提供贷款470万元。今年5月,农行柞水县支行将金米村设立为“信用村”及“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村”。
近年来,柞水县支行支持柞水木耳产业的“富民贷”快速发展上量,已累计发放2965万元,增量全省农行第一,帮助396户农户走上了木耳致富路。通过对木耳产业龙头企业和种植木耳农户的信贷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柞水木耳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农行陕西省分行自创新推出“惠农e贷”4年多来,已扶持了像肖青松这样的农户30余万户,累计贷款投放超485亿元,余额达142亿元,为陕西省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金融动能。今年农行还联合国家乡村振兴局推出纯信用、可循环、优惠利率的“富民贷”产品,覆盖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内脱贫县,解决农户生产经营的信用贷款需求,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截至8月末,农行陕西省分行累放“富民贷”2.7亿元,余额2.1亿元。
用创新动能激活“发展活力”
商洛既是革命老区,也是陕西乡村振兴重点区,辖内“六县一区”中有6个县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其中5个县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支持重点农户发展产业的同时,农行陕西省分行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不断为支持商洛乡村振兴注入新的“金融动能”。
“多亏农行支持的这个项目,要不然我们一家不知还要在那个深山沟里窝到什么时候才能搬出来呢!”说起现在的好日子,家住镇安县月河镇东阳村的陈风儒对农行充满了感激。
陈风儒一家四口是东阳村的贫困户,多年来一直居住在半山坡上的土房里,家庭收入仅靠销售自家种植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2016年农行陕西省分行支持的镇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在月河镇开工建设,陈风儒和全村59户农户从偏远的山沟搬迁到了地势较为平坦的菩萨殿村,在通村大路边盖起了一座二层楼房,还做起了小生意,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近年来,农行陕西省分行紧密结合商洛实际,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相继创新推出“四个带动”模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致富,持续助力商洛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
大力实施“产业带动”。主动对接政府工作规划,在与商洛市政府签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指导商洛分行与辖内“六县一区”政府全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充分挖掘县域特色资源,大力支持洛南烤烟、商南茶叶、镇安板栗、山阳中药材等县域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支持提升商洛“全国核桃之都、秦岭天然药库”的知名品牌,把农户“嵌进”当地特色产业链,着力打造“农行+特色产业+农户”的“产业带动”模式,依托产业辐射,带动乡村振兴。截至8月末,累计向商洛发放此类模式贷款15.1亿元。
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全力支持山柞高速、镇安抽水蓄能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带动沿线和周边农户稳定增收,把农户拉进重点项目“辐射圈”,着力打造“农行+重点项目+农户”的“项目带动”模式,依托重点项目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截至8月末,累计发放此类模式贷款8.9亿元。
稳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积极支持镇安盛华茶叶有限公司、商南沁园春茶叶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签订协议、订单收购”等形式,让农户搭乘重点企业“顺风车”,着力打造“农行+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的“企业带动”模式,依托龙头企业牵引,拉动乡村振兴。截至8月末,累计发放此类模式贷款11.2亿元。
跟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紧贴农村“三变”改革,优选洛南中良核桃专业合作社、商南春语茶业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加大信贷支持,让农户融入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快车道”,着力打造“农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模式,依托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引领,驱动乡村振兴。截至8月末,累计发放此类模式贷款3.2亿元。
去年以来,农行陕西省分行突出强化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金融支持力度,先后出台了《金融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发展专项工作方案》《农行陕西省分行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22年工作计划》,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在信贷准入、审查审批、利率优惠、资源配置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补齐发展短板,助力乡村振兴。截至8月末,农行陕西省分行在11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180.1亿元,较年初增加22.5亿元,同比多增11.3亿元,增速14.3%,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3.5个百分点;在15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317.3亿元,较年初增加46.2亿元,同比多增46.3亿元,增速17%,高于辖内各项贷款增速6.2个百分点。
用责任担当锻造“铁军队伍”
服务三农,重如千钧。为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农行陕西省分行坚持开展三农初心使命教育,宣讲中央方针政策及农行服务三农的成功实践,要求全行上下坚定要做的决心,找准做好的路径,守住控险底线,打牢队伍根基,做到“用情、用心、用力”服务三农。
在基层实践中历练提高,是农行陕西省分行培养锻炼干部的优良传统。在脱贫攻坚期间,农行陕西省分行先后选派14名处级干部挂任金融扶贫副县长,选派133名干部驻村脱产扶贫,广大挂职干部深入一线,磨砺了意志、增强了斗志、提高了本领,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涌现出全国农行“饶才富奖”先进个人何剑波、“陕西省百名优秀第一书记”何昱、全国农行“金融服务三农最美青年”严超、“安康市优秀第一书记”万磊等一批扶贫先进典型。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农行陕西省分行为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制定《乡村振兴派驻干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为陕西省乡村振兴提供专业人才支撑。截至目前,累计输送乡村振兴帮扶干部181人,其中在县(市、区)乡村振兴局挂职副局长47人,下沉一线帮扶干部约134人。农行陕西省分行选拔的47名挂职干部平均年龄35岁,全部是中共党员,一次性选派如此大规模的挂职干部赴乡村振兴一线挂职,这在农行陕西省分行历史上尚属首次。
“农行陕西省分行将以打造乡村振兴领军银行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行动、更加精准的服务,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和服务三农工作再创佳绩,为陕西省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农行陕西省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一个个蓬勃发展的产业、一串串助农增收的数据、一张张灿烂绽放的笑脸……农行陕西省分行源源不断地为三秦大地注入金融“活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程中贡献农行力量,奋力谱写新时代支持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何剑波 刘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