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ervice@365xczx.com

成果展示
甘肃古浪:创新探索差异补助政策 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
来源:中国农网     2022-10-18 07:34:02     【字体: 】    

今年以来,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抢抓政策机遇,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加快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系统谋划、高位推动,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因户施策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促进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托底和生活品质提升改善,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古浪经验。

20221014152824645181.jpg

突出系统谋划,科学部署算好“全局账”

结合脱贫攻坚期大规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古浪县坚持系统谋划布局,对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六类”区域,坚持“应搬尽搬、宜居宜业”,统筹考虑交通区位、地域空间、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打破乡镇、村组区域界限,因地制宜制定搬迁安置规划,计划利用5年时间搬迁安置3053户10755人;今年计划搬迁安置481户1692人,其中集中安置273户1055人、分散安置208户637人。

20221014152824457144.jpg

古浪县坚持把搬迁安置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相关部门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实行集中办公,高位推动、高效统筹、靶向攻坚,有力保障了搬迁安置各项工作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该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部门领导包项目、乡镇领导包村组“三包”机制,健全专班落实、定期调度、联席会商、技术保障、驻点督导“五项”制度,实行工作进度“周报告、月调度、季通报”,一体推动协议签订、住房建设、基础配套、房款缴纳、装修入住等各环节工作高效落实。

突出因户施策,差异补助助力“搬迁梦”

在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中,古浪县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面向搬迁群众发放征求意见卡2500多份,充分征求群众对安置住房建设的意见。在充分考虑搬迁群众家庭人口、年龄结构、产业就业等实际情况和住房选择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宜集则集、宜散则散”的原则,有针对性设计平房、二层楼房、六层楼房3种类型、建筑面积70-130平方米的6种户型,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多元化住房需求。

该县坚持就近原则和群众意愿相结合,分类化实施安置,今年在县城周边、乡镇镇区集中规划建设安置点6处,建设高标准安置住房273套。同时,以成本价盘活县城区、重点乡镇空置住房实行分散安置,动员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群众进城入镇,目前138户分散安置群众已领取钥匙。根据安置住房户型、面积和建设成本的不同,实行差异化阶梯式补助政策,建设成本10万元以下的住房每户补助7万元,10-20万元(含)的补助10万元,20万~30万元(含)的补助13万元,超过30万元的补助15万元,做到了群众自筹资金能承受、政府补助政策可持续,切实利用政策温度提升群众搬迁的积极性。

为保障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古浪县在全面落实省市“10+5+N”补助政策基础上,由县财政筹措资金1589万元户均再补助3万元,并打通农业银行、农商银行贷款“绿色通道”,发放安居信贷资金2405万元,有效保障了群众搬迁资金需求。同时,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占新腾旧”要求,科学规划利用迁出区腾退土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持续壮大避险搬迁安置项目“资金池”。

突出群众主体,多方联动共建“新家园”

在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上,古浪县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地位,组织镇村组干部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讲政策、话利弊、解疑惑,着力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搬迁认同感和参与主动性,先后对“六类”区域符合条件的群众开展了6轮次登记造册、补充完善,做到了应纳尽纳。在安置点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采取以工代赈方式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务工,让群众在亲手参与建设新家园的同时,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增加劳务收入。该县还积极动员乡村能工巧匠在安置区小景打造、院落绿化等方面献计出力,全力打造功能实用、景观优美、风貌独特、符合群众意愿的高品质居住环境。

为严控质量成本,古浪县在监理单位监督的基础上,引导群众成立住房建设质量监督小组,全过程参与选址、施工、装饰等各环节监管,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合理利用镇村建设存量用地,集中安置点尽量选择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县城和中心镇区。县财政、住建等相关部门对安置点住宅和基础设施工程设计实行造价审核,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非必要建设内容,切实降低建设成本。

突出后续扶持,着眼长远发展“保安居”

该县统筹整合农业农村、乡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等各类项目资金,同步配套集中安置点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一体推进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工程,着力打造生态宜居新民居,增强群众幸福感;精准对接搬迁群众后续服务,全面落实户籍迁移、社会保障、就医就学、民政兜底等各类政策,对户籍暂时未迁移的,继续享受原迁出区各类惠农政策,有效保障搬迁群众权益。

同时,该县加大产业培育奖补力度,鼓励群众发展壮大自种自养产业,对集中连片新建日光温室50座以上的每座补助5万元,集中连片新建养殖暖棚3000平方米以上的每个经营主体补助2.8万元,有力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强化社区治理。积极推行以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和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组建集中安置点党支部,将搬迁群众纳入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建立“支部引领、小组包户、党员带头”服务机制,激发群众干事创业、发家致富活力,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迈进新生活。


扫码访问本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