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把家里7亩的土地经营权入股了村里的合作社,年年都能享受到分红。去年获得土地分红0.2万元,算上在合作社里面务工的2.1万元工资,这比自己种地收入高得太多了。”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龙城镇王大庄村67岁脱贫老人周宜春高兴地说。
周宜春家中有7亩地,但由于土地不连片,子女不在身边帮衬,加之随着年纪加大,浇地、种植、收割等“田间活”干起来越来越吃力。近年来,王大庄村党支部领办了村集体合作社,周宜春将家中的土地入股到合作社。经过政策宣传,全村826户村民共将1430亩土地统一流转至合作社。
王大庄村曾是该县的一个贫困村,2018年实现了村出列的目标。近年来,脱贫之后的小村庄产生了新的发展问题。“由于村庄靠近城区,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年轻村民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留守村民普遍年纪比较大,受限于体力减弱的实际问题,大都无法从事土地耕种,从长远看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村党总支书记葛长林说道。
据了解,该村通过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把农村分散的土地集聚起来,有序推进土地集约化生产经营,有效防止土地“非粮化”“非农化”同时,积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一条“支部有作为、土地提效益、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径。
“以前村民土地大多是分散经营,生产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现在合作社实行“耕种管收购销”全链条式服务,解决了种粮收粮的难题同时,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出现持续增长。”葛长林算了一笔账,合作社以批发价购买农资,算下来亩均可节约成本200元。去年底,村里累计拿出4万元,为入社村民分红。同时,合作社成立以来,村集体共增收40.8万元,已达到了78.56万元。
土地规模化、集约经营搭配先进的农业技术和采用先进农业机械进行现代化农田管理,亩产增效成为现实。去年王大庄村的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农作物获得了丰收,仅午季就收获了20万斤小麦,比往年增加5万斤。“现在干农活比以前效率高多了,种粮的收益也增加很多,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打理,我很放心。”谈起加入村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对自家带来的收益,村民孟凡力高兴地说。
针对下一步发展,葛长林说:“今年,我们将立足农粮产业格局,继续把分散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积极扩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规模,继续推广实施“合作社+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增收、农民致富,持续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