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一直是大屯村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自从当选为大屯村村书记的那一天起,朱明坤书记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带领村民富起来。作为村书记,他深知自己应当成为全村致富的领头人。于是,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开辟一条适合本地发展得脱贫致富道路,便成为了萦绕在朱书记心头的头等大事。为此,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朱书记不断探索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的方式,积极寻求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子,带领全体村民吹响了脱贫致富的号角。
千中心,万中心,经济是中心,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朱书记嘴上说得较多的一句话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是啊,农村需要振兴,农村经济是振兴的薄弱环节。2016年以来,大屯村农田土地经济效益普遍不是很高,不过土地资源还算丰富,适合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朱书记因地制宜,率先在村里承包了三百多亩土地种植中药材薄荷,雇佣村内70多名村民劳动参与生产活动,并向其支付劳务报酬,带动其增收。同年,朱书记创办了明坤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一些有劳动力、想就近就地务工的村民解决了务工的难题。
村内交通不便,朱书记望着村里泥泞的土路,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村民走上干净的水泥路。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朱书记多次向上级申请资金用于修路,至2017年中旬村里的大街小巷全部铺上了水泥路。村民从此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日子。2018年初,朱书记从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入手,将改水改厕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改善村里的环境卫生状况。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截至2019年中旬,全村共完成户厕改造376户,新建公共厕所12座,投资达68.4万元。2019年底大屯村成为了大屯镇通自来水户数最多村。
朱王新庄公共厕所排水系统损坏,适逢天气炎热,厕所里面不断散发出的恶臭味让人望而却步。下班时间,准备回家的朱书记听到周边村民的抱怨。他没有麻烦排水站同事加班过来修理,而是向村民借来修理工具,自己亲自上阵修理损坏的排水管道。尽管热得满头大汗,但是能为群众办实事,朱书记心里很开心。他笑着对村民说:“乡亲们,以后要是排水再有损坏,直接到村部找我就行。”看似朴实的一句话,却饱含朱书记为人民服务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满腔热忱。
在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同时,朱书记还不忘加强学习。对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过渡期应该怎么干的问题,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过渡期内,朱书记带领大屯村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对脱贫人口加强跟踪走访,防止贫困反弹。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已脱贫户返贫致贫,朱书记多次组织召开村集体会议,针对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意愿研究制定帮扶措施。对于村内的低保户、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低收入人口,要持续跟踪,不定期走访,对于可能出现的返贫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帮扶,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为此,朱书记以身作则、亲力亲为,亲自走访慰问已脱贫户,并落实村内帮扶责任人和帮扶联系人制度。
想要了解群众最真实的想法和意愿,便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在遍访各自然村贫困群众的同时,朱书记认真听取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收入、帮扶责任人帮扶情况、“两不愁三保障”达标情况、扶贫帮扶措施落实情况等。通过逐村走、逐户访,进一步掌握了政策知晓率、群众满意度等制约村发展稳定的因素。同时,在走访过程中,正确引导贫困群众自觉摒弃“等靠要”思想,变“输血”为“造血”,激发自身内生动力,发扬自强不息精神,通过勤劳努力,把日子越过越好。
一路走来,回首朱书记担任村书记的这些年头,有苦有乐,有喜有忧。朱书记说自己最大愿望就是以后退休了,不要让群众骂就满足了:既简单又困难的愿望。金杯银杯都不如村民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村民的夸奖。朱书记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村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