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是俺们村的大名人,俺们几个都在他那儿打零工呢!”说起袁学轮,河南省内乡县赵店乡袁寨村十里八铺的村民有说不完的话,争相介绍道。近日,袁寨村支部书记杨文甫、驻村第一书记朱昱衡再次走进袁学轮的香菇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走访。
多年前的袁学轮正值青年,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怀揣远大抱负,渴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让家人过上幸福日子。毁容、断指、视力残疾却突然袭来,妻子四级精神残疾,突遭意外的他,并没有灰心丧气,意志更为坚定。因为身体和家里原因不能外出务工,他一边在村庄附近打零工赚钱,一边照顾家里,省吃俭用,供养2个孩子读书。2016年,袁学轮一家经过精准识别,被认定为贫困户。“贫困帽”戴在头上,一股干事创业的劲儿在袁学轮心中更为强烈。
近几年来,袁学轮在一家香菇种植场中打零工,干活卖力、爱学爱问是工友们对他的评价。“别人能干成,我也能干成!”抱着不蒸馒头争口气,不给国家添麻烦的想法,袁学轮把自己多年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和小额扶贫贷款的钱全部投入到事业中去。贫困户干起了事业,有了自己的香菇种植基地,成了村里的大新闻,当时村民们对袁学轮全不看好,认为他在瞎折腾。袁学轮一心全在香菇上,两耳不闻闲话声。一天24个小时,他吃住全在基地。技术不精学技术,遇到困难帮扶干部帮着过,历尽难关,袁学轮干成了,出产香菇25000袋,年收入达10万多元。
“离家近,活也不累,收入还不错,感谢袁老板提供给我的工作。”附近几个给袁学轮打工的村民正在香菇种植基地剪蘑菇。提供就业岗位、无私传授种植技术……他成了袁寨村的致富带头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我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社会给了我很多帮助,我也要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儿来回馈社会。”袁学轮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香菇棚里,袁学轮边干活边哼唱着红歌,妻子在旁边跟工友们笑谈着。摘掉“旧帽”戴上“新帽”,袁学轮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