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毕业于四川大学不久的我,作为一名广西的定向选调生,主动向组织申请,到达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大浪镇大新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经历了从大学生到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再到基层一线工作者的转换,所见所学皆深刻于心,成为我在基层沃土中完成蜕变的养料。
从“孩子”蜕变成为“大人”。第一次到达大新村时,我学生时代的稚嫩尚未褪去,没有离开过城镇、操劳过农活的我,在面对农村的诸多工作时手足无措,与农村的风俗文化与人文环境格格不入。我深深明白,入乡不随俗就等于与村民之间架设了天然的屏障,长此以往我的驻村工作将难以开展,更遑论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了我的走村入户之路,跟随村委干部下田插秧、上山砍柴,进入村户家中围坐相谈、慰问关怀,在过程中不断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和风俗习惯,学习农村生活的各类技能。跋山涉水,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进步和成长,我蜕掉了身上的学生气,沾染了农村的乡土气,在各类农事活动中不再是袖手旁观的“局外人”,而是与群众一起热火朝天地劳动的“村里人”,曾经村民口中的“大学生”也逐步演变成为现在的“莫指导”、“莫邻居”。入乡学俗,让我从少不更事的“孩子”蜕变成为一身烟火气息的“大人”。
从“生人”蜕变成为“家人”。作为大新村的一位外来之客,不少村民对我的工作持怀疑态度,甚至对我抱有不小的戒备之心,每次到村民们家中开展工作的时候,虽然村民们表面上配合我,但仿佛总有一层冰障挡在村民和我之间,难以交心。为了破冰,我必须要让村民们看到我办实事、办好事的决心和能力。我整理了大新村所有监测户、脱贫户的家庭信息、享受政策和当前困难,针对痛点问题分类归纳、逐项解决,为生活困难的村户申请各项帮扶政策、送去油米和慰问金,给住处残破的村户申请危房改造,为101户村民实地验收特色产业并合计发放补助金额169600元,申请新建10万元助学基金并帮扶困难学生。随着帮扶工作的持续推进,村民们对我的态度和看法慢慢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进屋不招呼到现在一进屋就热情款待,让我感到既暖心又欣慰。真情帮扶,让我从不受待见的“生人”蜕变成为受到村民欢迎的“家人”。
从“新手”蜕变成为“能手”。刚开始接手村里的各项工作时,党的建设、村民自治、产业发展等任务扑面而来,没有相关经验的我,根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一时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村委干部和驻村同事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从零学起,努力读懂吃透农村工作的各类文件,并在日常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不断提升对业务的熟练程度,针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向村委干部和驻村同事多次请教。在我的不懈努力下,交给我的工作从最初的帮忙打印、整理文件变成后来的撰写材料、组织活动,经我之手推动落实的大新村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升级项目、农副产品采购项目、党建提质项目等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同事们对我工作能力的评价也从最初的“还要多加历练”变成了现在的“大新村业务骨干”。虚心学习、踏实工作,让我从毫无经验的“新手”蜕变成为精通农村业务的“能手”。
历经奋斗之后的蜕变,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驻村选择是正确的。我有幸能够加入到这个光荣的队伍当中,为一方百姓谋取改变命运、改善生活的宝贵机会,我是幸福的,也是骄傲的。未来,我将义无反顾地全力以赴,在探索求知中负重前行,用自己的激情和热血,创造出不负组织、不负人民的乡村振兴答卷!(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大浪镇大新村驻村工作队员)